毕业证样本_毕业证书编号查询移动版

主页 > 毕业证样本图 >

台州温岭中学毕业证样本

台州温岭中学毕业证样本、高中成绩单、
 
浙江省温岭中学是省内为数不多的百年名校之一。前身宗文书院,创办于鸦片战争后之清道光27年(公元1847年),首任山长黄濬系进士出身,为民族英雄林则徐之挚交,其办学以启蒙化育、重士兴氓、报国振邦为己任。宗文旧址位于今温岭市横峰镇西南之山前施,与本邑第一峰楼旗尖毗邻。1928年更名为县立宗文初级中学。1935年迁至前清太平县考士馆(即今方城小学所在地),并更名为县立初级中学。1942年再迁至县城小南门外花山,并更名为县立中学。1949年三迁至县城西郊大明因,而后于1959年定名为浙江省温岭中学并沿用至今。曾于1960年被定作浙江大学附属中学。1997年经省教委批准为省一级重点中学。2001年四迁其址于五龙山风景区,老校与市二中置换,承办温中实验初中。2003年与原光大外国语学校联办股份制温中双语学校。至此,学校成为下辖高中部、初中部与国际部三个校区的集团化教育事业单位。
 
党委书记、校长陈才錡,博士研究生,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国内外化学教学与学校管理领域享有盛名。
 
高中本部(以下简称学校)占地面积400亩,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2.83亿。设78个高中班,在校生4000余人,教职工340人。迁建后,教育质量稳步上升,办学层次与效率不断提高,学校知名度与社会美誉度与日俱增,创有台州市唯一的教育服务知名品牌。
 
近几年来学校获省级文明单位、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文明学校、省治安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并被列为教育部基教司研究性学习实验学校,浙江大学教育实践基地,清大传智远程教育实验基地,在省内外享有盛誉。2007年学校获评浙江省百年名校,与北京四中、上海中学等30所国内名校一道入选参编《中国名校优良传统》丛书。
 
温中秉承“严谨、求是、勤奋、进取”的优良校风,重视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一个半世纪来,为国家输送了近3万名合格的毕业生。其中有被列为中国科学院145名资深院士之一、近代数论创始人、“二次型研究”开拓者,并被称为“中国一代数学宗师”的柯召院士;有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并任研究院学位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会员的李邦河院士;有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科学研究所任化学品污染生态研究室主任的中国工程院蔡道基院士;有旅美数学家林邃先生;有著名的中国美术教育家、画家、诗人王伯敏教授;有最年轻的中国象棋国际特级大师赵鑫鑫等等。他们在国内外各条战线上,作出了杰出的成绩。
 
学校师资及教科研力量雄厚。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功勋教师1人,省劳模2人,特级教师8人,高级教师106人,省地名教师14人,省地教坛新秀、台州市教学能手34人,硕士研究生34人。业已建成一支扁平化、宝塔型、极具可持续发展力的名师队伍。有市委、市政府联合发文组建的全市首个名师工作室——“陈才錡工作室”和教育局发文组建的以温岭中学特级教师个人命名的林金法工作室和赵海勇工作室。
 
学校教学设施先进。图书馆藏书14多万册,业已开通多媒体数字图书馆。所有教室均为多媒体教室,每位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近千台计算机形成的校内局域网,充分满足日常教学及科研所需。学校被评为浙江省信息技术实验学校和台州市第一所教育现代化学校。
 
学校国际化程度高,对外交流广泛、频繁而深入。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俄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外学校建立了友好关系。具有聘用外籍教师和招收留学生的资格,常年聘任6位外籍教师执教口语,每年均有学生出国交流,每年均要接待国外学生来校短期学习或交流。高三学生享有直接保送北京大学的机会,高二学生享有直升浙江大学的机会。
 
学校一贯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迁建后高考与学科竞赛成绩尤为突出。自2004年上重点线人数突破500大关后,年年大面积丰收,总体水平和多项指标稳居台州市首位。在2004—2008年各学科竞赛中,温岭中学有近400位同学获省级以上奖励。
 
学校竞技体育和群众性体育尤其是传统体育项目有长足发展。2005年成功举办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2006年中长跑队代表国家队赴意大利参加世界中学生越野跑锦标赛并创佳绩;2008年成功举办“温岭中学杯”中国象棋浙江省棋王赛,并包揽了团体和个人两枚金牌。
 
学校德育工作富于人文特色,小班化、人性化管理成效明显,德育经验向全国推广。
 
学校重视校际联系与交往,与北京八中、江苏启东中学、湖北黄冈中学等一批国内名校开展了经常而深入的交流。
 
为了发挥名校的示范与辐射作用,长期以来与西藏加黎县中学和本省景宁中学,本市泽国中学、石桥头稹中学、塘下中学等学校结对,开展经济或业务上的帮扶活动。
 
学校还成立有浙江省宗文慈善基金会,“不让任何一位温中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并借以对学生进行悲悯教育、感恩教育。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基金会与全校师生雪中送炭,先后筹捐善款100多万。
 
学校从2006年开始执行“十一五”发展规划,全面实施新课程,探索“谐和教学”的新路子,寻求以“和谐教育”为主线开展有效教育,以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向国家级名校努力迈进。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