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江农校杂交水稻发源地—安江农校纪念园,坐落在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镇溪边村,占地310亩,建筑面积21605平方米。安江农校纪念园前身为国立第十一中学职业部,1939年始建于湖南省武岗县竹篙塘甫公祠(今湖南省洞口县)翌年为觅农场,迁至黔阳县(今洪江市)安江镇郊溪边村胜觉寺旧址(胜觉寺为明代湘西三大古寺庙之一,文革前毁)1941年1月由省接办,更名为湖南省第十职业学校。1950年2月,湖南农业厅接管,定名为湖南安江农林技术学校。1953年,袁农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被分配来到安江农校,从事教学及杂交水稻研究长达37年之久。安江农校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云,不仅培养了近万名农科专业莘莘学子,也成为了享誉全球的杂交水稻发源地。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杂交水稻科研团队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世界领先成果。袁隆平曾先后获得第一个国家特顶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联合国“科学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国内殊荣。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并从此走向世界,对解决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消除饥荒作出了重大贡献。国际同行把杂交水稻研究称为“东方魔稻”把袁隆平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把安江农校称为杂交水稻发源地。
安江农校纪念园保留了1939年至1986年间所建的各类教学及科研设施,如袁隆平旧居,办公楼,师生宿舍,校训牌。杂交水稻温室、图书馆、鱼塘、试验田、游泳池。院内自然与人文景观俱佳,各种树木随处可见,有珍稀植物园之称。
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集科研、教学、文物展示,人文景观,旅游休闲与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建筑规模大,时代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这里见证了袁隆平及其团队在杂交水稻研究过程中的奋斗足迹,是袁隆平重要学术思想和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类稻作文明阶段性历史发展的物证。他为杂交水稻的研究推广及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创造力,是一处珍贵的文化遗产。
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及保护利用价值。
历史沿革
中国杂交水稻发源地即原湖南省安江农校(现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安江校区)。坐落在雪峰山下、沅水之滨、有神秘的”物种变异的天堂”之称的洪江市安江盆地。这里古木参天,风景秀丽,果树成林;这里园前广场宽袤,稻田成片,园后沅水流经,交通舟 ,环境幽雅清净;这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我沃;这里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7度,年平均降水量1378毫米,无霜期298天左右,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物种变异十分活跃,是办学、育人、农业科研之佳地,也是物种变异的天堂,“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发源地”。 安江农校校园解放前是闻名湘西的古刹胜觉寺。1940年9月,国立第十一中学职业部从武冈县竹篙塘迁来安江镇郊胜觉寺。1941年11月,国立十一中学职业部改为“湖南省第十职业学校”。1950年11月改为湖南省农林技术学校“,1952年11月更名为“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这里不仅是全省培养农业技术人才的摇篮,也是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前沿阵地。1964年,安江农校遗传学青年教师、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师开始在安江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着手对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揭开了安江农校交水稻研究的序幕。1967年,湖南省科委正式把杂交水稻研究列入全省重点科研项目,由袁隆平、李必湖、尹华奇组成了中国第一个杂交水稻研究小组。1970年,袁隆平老师的学生李必湖在海南首先发现“野败”材料,为杂交水稻研究找到了突破口。之后,在袁隆平老师的具体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全国大协作,于1973年实现了杂交水稻“三系”配套,1976年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 杂交水稻在湖南省安江农校研究成功并在全国推广应用举世瞩目,袁隆平院士当之无愧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从安江农校发源并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