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证样本_毕业证书编号查询

因为有缘我们相聚
成功要靠大家努力

主页 > 毕业证样本图 > 正文

卫辉市第一中学毕业证样本

卫辉市第一中学毕业证样本图由河南省教育厅、教育委员会统一印制发放,如需查看样本点击【河南省高中毕业证样本】。
一、发展历程
 
卫辉市第一中学(简称卫辉一中)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知府于沧澜奉诏兴学,立卫辉府官立中学堂于汲县城内,改淇泉书院为之。1913年,遵照河南省教育司指令,改为河南省立汲县中学。1921年,学校更名为河南省立第十二中学。1933年,改为河南省立汲县初级中学,只招初中。1940年复招高中班,遂称河南省立汲县中学。1948年11月汲县县城解放,人民政府接收学校,将公立汲县中学以及私立豫北、卫滨、正德、正源、普庆、乐天中学等七所中学并入,成立太行公立卫辉中学。1949年秋,平原省建立,学校更名为平原省立卫辉中学。1952年平原省撤销后,易名为河南省立汲县中学,至1956年改称河南省汲县第一中学。1988年汲县撤县建市,学校更为今名。
 
二、校址变迁
 
今天的卫辉一中,校址即明清卫辉府署、民国河北道署所在地。1901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由西安回銮北京,曾在此设行宫居住。学校建立之初,校舍为原淇泉书院用房,经费由府、县两级拨付。1913年,建教学楼一座,上下两层共四个教室,是最早的新式教室。1936年,与省立第二女子中学合并,女生另院授课,校牌加注“第二院”以示区别。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学校奉省教育厅令南迁。校长袁汝骧率领师生先到许昌,后转禹县,在李敏修的帮助下很快安顿下来,一院男生在北门里怀帮会馆,二院女生在城隍庙后街。1945年,禹县沦陷,学校停办。日军投降后,省教育厅命校长袁汝骧在汲县旧址复校。1947年豫北“四·一”战役后,国民党当局指令省立学校南迁,学校迁至郑州郊区南曹、薛店、朱屯借民宅授课,郑州解放前夕部分师生迁至开封,后迁浙江金华。
 
解放后,学校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校舍建设逐步完善。1986年国务院总理赵紫阳视察新乡,指示要把汲县一中办好,新乡、汲县两级政府专门为学校拨款进行建设。百年校庆以后,学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2年至2006年,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进行建设,学校面貌焕然一新。2003年,与市教师进修学校联合,创办补习学校。2006年与张武店高中联合,创立一中分校。目前,学校有计算机房4个,有电脑500多台,并全部联机上网。学校图书馆藏书11万册,其中工具书1400册,另有电子图书10万册,配有教工阅览室和学生阅览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各类体育器械与场地设施一应俱全。学校历经百余年沧桑变换,面貌彻底改观,一所崭新的现代化学校呈现在人们面前。
 
三、革命的学校
 
卫辉一中是一所革命的学校,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辛亥革命前,学监暴式彬(字质夫),经学教员刘纯仁(字粹轩),数学、体育教员张希圣(字宗周),国文教员井伟生(字俊起)等都是同盟会员,在校积极传播新思想,使学校成为同盟会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革命基地。
 
“五四”运动前后,全校师生游行示威,要求拒签巴黎和约。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全体学生上街游行示威,聂真在街头演讲,代表学生会在声援大会上发言。20世纪30年代,学校已有共产党组织,秘密指导学生活动,动员学生参加革命。1935年“一二·九”运动波及全国,全校学生参加集会,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冀、察特殊化”“打倒冀东伪自治组织大汉奸殷汝耕”等口号,响应北京学生爱国运动。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全校学生集会,贴标语、演讲、游行示威。先后有学生刘知侠、席瑞兰、席佩兰、樊静修等奔赴陕北参加革命。
 
汲县解放后,学生积极参军参干,参加土改,支工支农,为解放全中国和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军,并为前线捐款捐物。志愿军回国疗伤,师生纷纷购买营养品看望志愿军伤员,为他们演出节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缅甸当局掀起反华浪潮时,学校积极接收缅甸华侨学生,为国分忧,为侨民解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校上下坚持改革开放,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四、师资力量
 
卫辉一中历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享誉中州大地,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辛亥革命前,监督石秉钧、耿春宴为日本留学生,学监暴式彬(字质夫)、教员刘纯仁(字粹轩)、张希圣(字宗周)、井伟生(字俊起)等为清末举人,河南高等师范优秀毕业生。宣统三年(1911),经正师范中学班并入卫辉府官立中学堂,是年有学生253人,教员14人。
 
民国时期,学校教师队伍素质高,教学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抗战前,汲县各学校重视师资质量,第十二中学教师非北大毕业不聘,第五师范教师非北师大毕业不请,私立豫北中学,不惜重金聘请有名望教师。”“(汲县)教学质量,在全省也是佼佼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全省统考,省立五师三次夺魁,豫北中学先获第二,又两次得冠,十二中也连续名居前列,因而慕名来汲求学者遍及豫北各地”(见《卫辉市志》)。1944年,学校在禹县时,因为教学质量高,学校声誉好,发展到高中3个班,初中9个班,学生达480人。
 
1948年汲县解放后,校长何高民广纳贤才,并从东北聘请五位苏联教师到校任教。1949年,平原省在新乡成立,省领导把他们的子女送到卫辉中学上学。1952年,学校发展到高中4个班,初中14班,学生1137人,教职工84人。1968年,学校承担对外教学任务,接收59名缅甸华侨学生到学校上课。“文化大革命”期间,1969年1月至3月学校停办。1972年改为高中,初中停办。九十年代,学校为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鼓励教师参加自学、函授、电大,开展观摩课、示范课活动,召开教师经验交流会,多方面全方位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2003年至2007年,学校先后招聘104名应届师范大学毕业生,又陆续从全市初中选拔优秀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学校每年分批组织教师,到北师大等高校培训进修,到河北衡水高中、江苏洋思中学等名校参观学习。同时,邀请北师大薛建国、肖川教授等名家到校做报告,邀请北师大附中等学校的贾保成、王大绩等十几位各科特级教师到校做专题讲座。聘请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为名誉校长,经常到校为师生上课。学校深入开展新课程改革,狠抓课堂教学改革,与河南师范大学附中、新乡市一中等校教师同台竞技,互相交流切磋,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学校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全部课程,举办体音美特长班,开设播音、编导等专业培训班,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学校加强校本研究和校本教材的开发,先后出版有《卫辉市第一中学校志》《百年沧桑》《卫辉市第一中学校友名录》《老桧树》《见证》《支柱》《卫辉市第一中学钢笔书法教材》《卫辉市第一中学学生手册》《卫辉市第一中学管理手册》《龙门圆梦》等。
 
五、硕果累累
 
卫辉一中建立之初,适逢战乱频仍、时局动荡。后学校九易其名,两次南迁,两度停办,历经颠沛流离之苦。但一代又一代的一中人始终坚持以教育兴国为己任,视教育质量如生命,学校逐步发展成为中原著名学府。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学校迎来大发展的春天。
 
2002年10月26日,学校隆重举行百年校庆,7000余名新老校友欢聚一堂,中国著名计算机专家、工程院院士、校友崔俊芝做了精彩的科普知识报告,红旗渠的缔造者、原国务院扶贫办顾问(正部级)杨贵,河南省副省长贾连朝,新乡市委书记连维良、市长吴天君等领导发来贺电、贺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对校庆盛况进行报道。据副省长贾连朝讲,这是他当时唯一一封向中学发的贺信。卫辉市委、市政府对百年校庆的成功举办,专门总结提出“不畏艰难,勇于创新,雷厉风行,敢为人先”的一中精神,号召全市学习。庆典之隆重,影响之巨大,并诞生一种“精神”,纵观全国众多学校,当是绝无仅有的。是年,高考专科上线人数首次突破千人大关。2005年,一举夺得首批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光荣称号,实现了长期以来恢复省重点的夙愿,卫辉市委、市政府给学校记集体三等功,颁发奖金10万元以示嘉奖。2008年,本科上线人数突破千人大关,学校在六年内四次夺取新乡四区八县一中高考状元,连年受到新乡市教育局及卫辉市委、市政府表彰。
 
建校百余年来,从卫辉一中走出了以范文澜、嵇文甫、尹达、方心芳、李春昱、高为炳、崔俊芝等七位两院院士,以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全国政协原副秘书长聂真,《铁道游击队》的作者刘知侠等为代表的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读书育人特色学校、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首批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省文明单位、省卫生先进单位、省校园网示范校等一些列荣誉称号。信息化、体音美、英语教学特色日益显著。学校先后被中央教科所定为“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课题实验学校,荣获中央教科所优秀实验集体、先进实验单位、先进科研单位等称号以及课题奖,有力促进了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提高了教育质量。
 
今天的卫辉一中,全校上下秉承“见贤思齐,日新月异”的校训,发扬“不畏艰难,勇于创新,雷厉风行,敢为人先”的一中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正昂首阔步向全国名校迈进!
 

相信自己能做到比努力本身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