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证样本_毕业证书编号查询

因为有缘我们相聚
成功要靠大家努力

主页 > 毕业证样本图 > 正文

宁南县高级中学毕业证样本

宁南县高级中学毕业证样本、高中成绩单、宁南县高级中学
 
学校地址:宁南县披砂镇东升路19号。
 
学校现状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产生了全国优秀教师,模范教师,省级特级教师,优秀教师,骨干教师,优秀德育工作者,州级劳动模范,知名教师,优秀教师等。学校多次获得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荣誉称号;省自制教具先进集体,省高等师范教育优秀实习基地,省实验教学先进集体,凉山州示范性普通高中,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单位,州文明单位,州卫生先进单位,州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州高考质量二等奖,州教科研二等奖,县高考质量特别奖等。
 
现有教职工130人,37个教学班,学生2400余人。学校占地面积140亩,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校区布局合理,环境怡宜。学校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备,已建校园局域网,网络教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电学实验室,光电阅卷室等。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产生了全国优秀教师,模范教师,省级特级教师,优秀教师,骨干教师,优秀德育工作者,州级劳动模范,知名教师,优秀教师等。学校多次获得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荣誉称号;省自制教具先进集体,省高等师范教育优秀实习基地,省实验教学先进集体,凉山州示范性普通高中,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单位,州宁南县高级中学文明单位,州卫生先进单位,州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州高考质量二等奖,州教科研二等奖,县高考质量特别奖等。
 
学校简史
 
一、创建初期(1944~1950)
 
民国三十二年(1943)春,隶属西康省的边陲小县宁南,罂粟遍地,匪患肆虐,动荡不宁,贫穷落后。在这边远黑暗的天际却升起了宁南教育史上一颗希望之星。以段永嵩(县党部书记)为主任委员、廖希孔(县参议长)、樊雨村(绅士)、陶灼然(县教育建设科科长)、陶儒伦(县教育经费保管委员会主任)、颜怀初(县披砂镇镇长)为委员的“宁南县立初级中学筹备委员会”宣告成立。县政府决定将东城小学合并入粤省小学,东城小学校址(东城文庙)作为县立初级中学的校址,校舍面积600平米,教室三间,办公室二间,均为平房,把抗拒铲烟的罚没收入法币一百万元和五十石田租的土地作为学校经费使用。经过一年的筹备工作,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九月一日,招收初中一年级一个班,70余人,宁南县县立初级中学正式挂牌开学创立。为庆贺学校创立开学,时任西康省政府主席刘文辉题词:“百年树人”,西昌屯垦委员会主任李万华题词“菁载作育”,西昌行辕政治部主任张敦品题词“人文蔚起”。校筹委会将其题词刻于石墩上作为奠基石立塔以示纪念。
 
宁南县立初级中学从民国三十四年秋(1944.9)至民国三十九年(1950年),六年六任校长。六任校长分别是段永嵩(1944.9~1945年春),钟永庵(1945年春~1946年春),樊雨村(1946年春~1947年夏),廖永昌(1947年~1948年春),陶灼然(1948年春~1950年春)。学校机构设校长、教导主任、童子军体育教官、教师五人,学校实行初中三年制,开设公民、国文、英文、算学、生卫、植物、动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军训、体育、劳作、美术、音乐等十六门课程。学校每年秋季招生,每年招收一个班,民国三十六年(1946年)增设简易师范班,招生40余人,由于社会黑暗,人民生活困苦,学生流动大,全校学生总数均未超过百人。
 
宁南县立初级中学的创立,使来自城关和山区的学生能就近进入中学学习,免去了远去西昌、昆明读中学的苦楚,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勤奋努力。在时为教导主任、国文教师乐崇礼(原名王月生,中共地下党员)的教育影响下,学生思想趋于进步。民国三十五年(1945年)国民党三青团到学校发展成员,学生拒绝参加,胡写乱填表册,嘲笑县三青团主任凌葆初,直到凌葆初草草收场,狼狈离校。在乐崇礼老师的领导下,学校成立了学生自治会,学生自治会主办了《宁中壁报》,壁报转载进步文章,登载抨击时弊的杂文。《宁中壁报》贴于街头巷尾,市民争相阅读,被誉为“边城的钟声”。学生自治会还组织上街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收渔税》等进步剧目。起到了宣传进步鼓舞人心的作用。民国三十五年的五月,学校师生反对驻军骚扰,罢课一月;六月学校开展反迫害进步师生乐崇礼、刘家伦的斗争,举行游行示威,到县衙门请愿,迫使反动政府释放了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家伦,斗争取得了胜利。
 
宁南县立初级中学从1944年创立到解放前夕,从无到有,在黑暗的岁月里走过了创建初期,迎来了1950年的春天,写下了宁南教育史上中学教育的第一篇章。
 
二、过渡发展时期(1950~1956)
 
1950年3月,宁南解放,宁南县立初级中学由中共宁南县人民政府接管,学校更名为“西康省宁南中学”。1955年,西康省并入四川省,改称“四川省宁南中学”。中共宁南县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后,委派军代表陈世海进驻学校,县政府文教科负责学校的业务领导。1950年夏季,县政府撤消李文槐校长职务,任命军代表陈世海为学校副校长主持工作。1951年王祝羲任教导主任,1952年夏王祝羲升任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同年杨永达任教导主任,在杨永达的主持下,组织成立了校团支部,1953年成立学校少先队组织。学校共有初中三个年级三个班,每年级一个班,简易师范一个班,学生人数达80多人。学校课程设置废除“公民”改上政治课;废除“军训”课只上体育课,改“国文”为“语文”。1950年8月开始实施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暂行教学计划》,学校开设了政治、语文、数学、化学、物理、地理、历史、英语、体育、美术、音乐等十一门课程。1954年停上英语,后改上俄语。在教学指导思想方面,学校提出了“学习苏联先进教学经验,建立正常教学秩序,为把我校办成新型的正规化中学而奋斗”,1952年学校开始学习实施“凯洛夫《教育学》”,学校学习风气浓厚,教学秩序正常,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政权更替,百废待兴。宁南中学的全体师生积极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各项政治运动中。1950年3月学校师生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欢庆解放。1950年6月,学校师生参加庆祝海南岛解放的营火晚会。1950年12月25日,学校师生上街演出了“打倒美国佬”的活报剧,宣传抗美援朝的伟大意义。1951年冬至1952年学校教师学生分批下乡参加“土改”,1952年4月为配合土改运动,学校组织文艺宣传队下乡演出《兄妹开荒》《亲人解放军》《天翻地覆》等文艺节目,并帮助工作组丈量土地,填写土地证等。1952年暑假,全校教师步行到西昌参加思想改造运动。解放初期开展减租减息、反霸、土改、镇反、三反五反、剿匪等政治运动,学校师生都积极参与,出色地完成了政府安排的各项任务。
 
从1950年到1956年是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宁南中学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完成了从旧学校向新学校的过渡,改造旧教育,建立新秩序,走上了恢复发展的新时期。五十年代宁南中学为文化落后人才奇缺的宁南输送了人才,为小学教育培养了师资。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到外地读高中考入高等院校,成绩卓著。
 
三、困难调整时期(1957~1966)
 
1956年李平调任宁南中学校长(1956~1962),学校设党小组,李平任党小组长。1958年学校设总务处,喻贵晶任总务主任(1958~1971)。1957年学校设团总支委员会,薛邦银任团总支书记(1957~1961),1960年学校设党支部,谢光德任党支部书记(1960~1966)。1961年张启仁任团总支书记(1961~1966)。1962年秋阿祖德任校长。
 
1958年学校开始在景星乡天鹤村接官亭修建校舍,共修教室10间,办公室8间,实验室一间,学生宿舍六间,建筑面积900平米,配套设施修建了蓄水池、开水房、礼堂、图书室、阅览室等。1959年春季,宁南中学从东城城文庙旧址全部迁入接官亭新校址。同年增设高中班,招生50人,全校学生人数达到了328人,1960年上升到538人,1961年简师班停办,加上压缩部分超龄学生,人数减到376人,1966年回升到656人。
 
1957年到1966年,短短十年间,学校经历了“反右斗争”“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学校在曲折中发展,在挫折中前进。1957年反右斗争,教师王定川被定为右派,1958年清查历史有问题的教师,三名教师被调离学校参加劳动改造。这一时期,学校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学校教师带领学生二次下乡扫盲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1958年学校参加大炼钢铁运动,建高炉二座,老师学生挑炭挑矿炼钢铁。全校师生还参加了建校劳动,挖土方、脱土砖、勤工俭学办工厂、办农场、养猪种菜。1962年到1963年学校在苏家沟办农场一个,学生老师分班轮流劳动,开垦土地50余亩,种植玉米、洋芋、四季豆等,为解决师生生活问题,度过困难时期创造了条件,频繁而高强度的劳动增强了师生的劳动观念,提高了思想觉悟。
 
1957年的反右斗争,1958年的大跃进,三年的困难生活,学校教学秩序受到了严重影响,1960年教育界标新立异提出了“比、学、赶、帮、超”的口号,大搞“一片红”,上“研究课”“讲评课”“集中上大课”等活动,教育秩序混乱,教学质量逐年下降,1963年学校开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了领导班子、教师队伍和学校规模,充实了教学设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恢复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1964年,全国教育系统掀起了学习上海育才中学的教学改革经验的热潮,学校组织学习《江苏教育》上刊载的文章,在教学中提倡“紧扣教材,实行讲练结合,注重新旧教材的联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和“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八字教学法。在学生政治思想工作方面,1963年开始,学校持续不断地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走雷锋成长的道路”活动;1964年开展“学习毛主席著作,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活动,学生思想政治觉悟明显提高,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风和校风。1962年到1965年宁南中学考入大学40余人,考入中专54人。有的考入北京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学院、西南政法学院等重点院校。
 
1957年到1966年在曲折中前进,在困难中发展。困难调整的十年历程,磨炼了教师的思想,锻炼了学生的意志,这是艰辛的十年,难忘的十年。
 
四、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5)
 
1966年5月至1976年是十年动乱时期,学校领导班子不断更迭。1965年秋季,阿祖德校长调离,黄建华同志代理校长,1966年中央“5.16”通知下达后,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领导班子处于瘫痪状态。1969年10月军宣队进驻学校,1970年5月12日,宁南中学革命委员会成立,毛凤岗任主任(1970.5~1971.8),黄建华任副主任,1971年10月黄建华任主任(1971.10~1975.9),王祝羲任副主任。沈映春任团总支书记(1971.9~1977.2)。杨兆发任总务主任。1975年10月,贵明义任主任(1975.10~1978.8)。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到1970年高考取消,大中专学校均未招生,高66、高67、高68老三届学生失去了高考升学的机会,成为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1971年废除高考升学制度改为推荐制(推荐上大学 的称为工农兵大学生),1973年7月恢复高考,“白卷英雄张铁生”事件导致高考流于形式,仍然实行推荐制。1976年再度恢复高考制度,老三届的学生准予参加,许多学子圆了大学梦。从1966年到1976年学校学生人数起伏不定。1966年全校学生数为656人,1967年降到455人,1968年高中停办,学生人数降到350人。1969年学校停课,1970年学生人数回升到559人,1971年招收初一新生学生人数上升到621人,1972年高中恢复招生,招收新生118人,初、高中共计739人;1973年在红庙子设宁南中学分部,初中学生人数1258人,高中198人,全校高、初中学生总数达1456人;1974年学生人数猛增,初中1955人,高中180人,初高中43个班共计2135人;1974年秋,校分部更名为“宁南县五?七中学”。
 
十年动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无法维持,停课,复课,再停课又复课。1966年“5.16”通知下达后,学校停课闹革命达三年之久。文化大革命开始,红卫兵冲向社会,破“四旧”,收缴焚烧所谓的“四旧”文物,学校街头大字报比比皆是,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大抓“三家村”“黑帮”。1966年“七八事件”,不少师生被打成反革命,三名教师被捕入狱(关押40天后平反),教职员工饱受冲击,被戴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臭老九”的帽子,人人自危,随时都有被“批斗”的危险,1969年学校革委会成立,这一年开始贯彻“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初中、高中均改为二年制,复课后,又大抓“马振扶”事件的典型,大批“智育第一”,树黄帅,反师道尊严,反回潮,反复辟,推行语录进课堂,小将上讲台,师生是同一战壕的战友。1975年开始贯彻毛泽东的“五?七”指示,大搞开门办学,提倡“打开城门到农村去”,学校开设电工班、医疗班,拖拉机培训班,开辟农场学农基地,指导学生学工、学农、学医。
 
十年动乱,十年浩劫。学校领导班子瘫痪,教学秩序混乱,长时间停止了正常的教学活动,领导被批斗,教师受冲击,校园设施横遭破坏,教室墙壁千疮百孔,垃圾遍地,仪器、图书、桌凳损毁严重。学生思想混乱,无政府主义思潮严重,漫骂老师,打架斗殴、文攻武卫,放眼校园一派凄凉。历史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宁南中学的经历了十年动乱阵痛之后,又以新的姿态走向未来。
 
以宁静心品位生活,平常心对待得失,感恩心笑看成败,慈爱心面对众生,顽强心直面挫折!
 
五、恢复振兴时期(1976~1987)
 
1978年,宁南中学更名为宁南县第一中学,1978年9月肖桂华任副校长(1978~1982),1981年9月肖桂华任党支部书记(1981.9~1982.8)。1982年9月刘宗武任校长(1982.9~1986.9),兼党支部书记,设党支部办公室,1983年陈朝良任副校长(1983.3~1983.12),1983年设年级组长,1984年王美伦任副校长(1984.3~1986.10),袁桂华任副校长,1986年王美伦升任校长(1986.10~1991 .8),林培明任党支部书记、副校长,袁桂华任教导主任,王广礼任总务主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事业被提升到重要议事日程的位置,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高度关注。学校办学条件得到重大改善。1987年学校新修了三幢(25间教室)教学大楼,实验大楼(8间),可容纳250人的阶梯教室,十二套砖砌教师宿舍(5720平米),旧教室也修整一新,配置了锅炉房,新建了男、女浴室,增设了微机室,购入了电子计算机十一台(其中苹果机一台),充实了图书,学校图书藏书达10016册,增添了电化教学设备和文体器材。1981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学校遵照教育部下达的教学计划在初中开设了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初二开设)、化学(从初三开设)、历史、地理、生物(初一植物、初二动物)、生理卫生(初三开设)、写字(初一开设)、体育、美术、音乐、劳动等课程,高中开设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从高一开设)、地理(从高二开设)、人口理论(从高一开设)、生物(从高二开设)、体育。高二开始文理分科,除学基本课程外,理 科不学历史、地理,文科不学物理、化学、生物。1981年初中恢复三年学制,1982年秋季高中改为三年制。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教育秩序的正常,学校办学规模也逐年扩大。1976年学生数1356人,1977年学生人数1238人,1978年学生人数1238人,1979年学生人数1354人,到1987年全校初高中共23个班,学生人数1270人。
 
1976年到1987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深入,学校教育教学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9月18日全校师生在县九九广场参加了举国上下在北京举行的追悼会,10月24日全校师生参加了粉碎“四人帮”的庆祝游行。1982年,学校制定了校风:团结、奋斗、求实、创新;校纪:校风正、班风严、学风浓。学校一方面兴修教室改变办学条件,一方面健全领导机构,端正办学思想,改变领导作风,定期召开行政会、教师会、年级组长会、教研组长会、学生家长会。制定了教师考勤、教学检查、考核奖惩办法,以及学生管理、实验室、图书室工作职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走上了正轨;一方面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开展“五四三”活动(五讲四美三热爱),学英雄做英雄等活动,整顿学生纪律,制定纪律规章制度,1978年制定了《宁南中学学生守则》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1982年3月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1983年国庆节开始举行升旗仪式,1985年12.9纪念活动,政治教研组长在会上针对上海等地大学生闹事结合中学生思想状况作形势报告,学校全面开展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安定团结,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作四有新人的活动。一方面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上狠下功夫。派出领导、教师组成的学习小组分别到北京、成都、武汉、乐山等地参观学习先进教学经验,通过高校进修、上电大、函授等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知识业务水平,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提高教育理论水平,积极发展党员教师壮大党员队伍。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邓小平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教育理论,采取了加强学习培养典型,两个课堂一起抓,社会学科与工具学科一起抓,毕业班与非毕业班一起抓等一系列措施。教师在教学中冲破传统教育的束缚,废除满堂灌、注入式,教学中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既注意尖子生的提高 又注意中下生的补差,有的教师还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教工作有了很大发展,1984年不完全统计,学校教师自制教具3869件,完成实验率60%以上,许多教师自制的教具获得省级、州 级的表彰奖励,撰写的电化教学多篇论文在全国和省级刊物上发表。
 
1976年到1987年,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从恢复到发展得到了振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认可。1982年林培明、马庆华、王广礼出席县首届先模教代会,1982年元月学校师生参加扑灭后山森林火灾,荣获县护林防火指挥部奖旗一面,奖励二百元(这笔奖金后来购买物品送往老山前线);1983年宁南一中被定为四川省电化教学试点学校,1984年12月教育部直接点名宁南一中派代表出席全国电化教学工作会,1984年凉山州电化教学研究会在宁南召开。1984年被评为凉山州文明礼貌先进单位,1985年12月5名同学获县组织的《歌颂伟大祖国》讲演和诗歌朗诵比赛二、三等奖。1986年春节,我校一个节目获县举办的首届艺术节会演三等奖;1985年凉山州举行中学生田径赛选拔赛,宁南选拔代表20名,我校占了14名,比赛中获金、银牌各14枚。同时为国家输送了体育骨干2名。为艺体院校输送新生18名。恢复高考后,学校及格率、优生率、升学率逐年提高,升学率维持在43%上下。升入大专的人数由1979年6人增加到1980年的17人,1982年升入大专25人,高中考中专14人,1985年升入大专24人,高中考中专12人;1986年升入大专28人,高中考中专20人,其中有的考入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中山大学等全国名牌大学。
 
1977~1987年,党的工作重心从政治斗争转向经济建设,拨乱反正,维护了社会的稳定。1985年9月10日被定为第一个教师节,尊师重教,科技兴国蔚为风尚。从经济发展到教育振兴,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教育的春天。宁南一中的教育也在恢复发展中迈上了振兴的台阶,为跨世纪的腾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改革腾飞时期(1987~2004)
 
1991年8月,王美伦校长调离,9月教育局副局长冯志诚出任一中校长,林培明、李旭辉任副校长,吕敏均任教导主任,陈祥安任政教主任,李锦文任总务主任,陈琼任团委书记。1994年9月,冯志诚调离,李旭辉任校长,林培明、陈虹舟任副校长,吕敏均任教导主任,冯志平任政教主任(1989~1991冯志平任团委书记),熊建维任总务副主任,殷晓春任团委书记。1994年敖太全任团委书记(1994~2002)。1996年12月,陈虹舟任校长,冯志平任副校长,周红云任教导主任,杨均仁任政教主任,熊建维任总务主任,1998年周红云升任副校长,李宁任教导副主任。2000年设校长办公室 。2001年,冯志平调离,邓建国任副校长,李宁任教导主任。2002年设教科室,邓国富任主任,罗江怀任教导主任,聂红伟任团委书记。2003年,陈虹舟调任文教局长,周红云升任校长,李宁任副校长,罗江怀任副校长,2003年邹国林任学校办公室主任,2004年,罗江怀任副校长,苏鹏先任教导副主任主持工作,颜崇佑任总务副主任主持工作。
 
1992年9月,县委县政府为集中师资办好高中,将宁南二中高中部并入一中,二中十一位高中教师调入一中,一中7位初中教师调入二中,该年一中停招初一新生。2001年7月,县委政府依据省教厅、州教委关于高完中结构调整的指示,作出了将宁南二中高中部再次并入一中,宁南一中初中部并入二中的决定,宁南二中改称“宁南县初级中学”,宁南一中改称为“宁南县高级中学”。
 
1987年以来,学校稳步发展,师资力量不断增强,学校规模不断扩大。1988年进行职改,学校有5名教师定为中学高级教师,26名教师评为中学一级教师,30名教师定为中学二级教师。1988年学生人数1122人,高中334人,初中788人, 1989年初一、初二增设微机课。1989年学生人数1140人,高中334人,初中806人;1990年学生人数1313人,高中421人,初中892人,1992年学生人数1224人,高中652人,初中572人;1994年学生人数,高中406人,初中819人;1995年学生人数1289人,高中361人,初中928人,教职工91人。1996年学生人数1363人,高中376人,初中998人;1998年学生人数1307人,高中488人,初中819人,教职工114人,专任教师93人,本科30人,高级教师9人,中级教师41人,初级教师40人;2000年学生人数1500余人,班级30个,2001年,高中24个班(其中职高一个班)学生人数1349人;2002年高中班级31个班(其中职高一个班)学生总数1610人;2003年高中34个班(其中职高一个班),学生人数1891人,教职工117人,其中本科63人,专科44人,高级教师9人,中级教师40人,中二教师45人。
 
九十年代开始,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投入大量资金,改造宁南一中的办学条件,2000年投资20万装备了宁南县第一个校园局部网络系统(卫星网、英特网),二十一世纪初又投资上千万重修宁南县高级中学,学校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占地面积93333平米,140亩之多,推倒了原有的教学楼,新建了四幢五层八十间教室的教学大楼、实验楼,二幢办公大楼,结构严谨,气派壮观,平整了校门广场,校园广场内新建的表演主席台、升旗台、篮球场、乒乓台交相辉映,浑然一体。主席台上金字校风、教风、学风金碧辉煌,激荡人心,静谧舒适的学生公寓安全幽雅。一所现代化的新型学校矗立在宁南中学原有的校址景星乡天鹤村接官亭的旧址上,呈现在世人眼前,令人瞩目,令人惊叹。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宁南县高级中学在办学指导思想,领导作风,教育教学管理,教育教学科研,教育教学方法各方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走上了一条科学的成功之路,促进加快了学校腾飞的步伐。

相信自己能做到比努力本身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