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证样本_毕业证书编号查询

因为有缘我们相聚
成功要靠大家努力

主页 > 毕业证样本图 > 正文

瑞安安阳第三中学毕业证样本

瑞安安阳第三中学毕业证样本、高中成绩单、学校更名
 
2011年7月6日,召开“瑞安三中更名塘下中学暨基金会成立庆典大会”,瑞安三中正式更名为塘下中学。
 
塘中新校门(1张)
学校环境
浙江省塘下中学(瑞安市第三中学)新校区位于塘下镇塘下大道东侧韩田村飞凤路,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交通便捷,是莘莘学子求学深造的好地方,是从事教育志士发展成才的好场所。
 
办学设施
新校区占地228亩,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功能齐全,设施完备,学校已达到省一级重点中学的标准。老校区占地40余亩,校园设施完备精当,校园环境清新雅致。
 
学校文化
学校以“勤奋、严谨、创新”为校风,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以“准军事化管理”为措施,严格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以“理解教育”为理念,积极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以“强德富智”为原则,大力倡导师生同益;以教师素质提升为抓手,全面建设名师工程;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建立科学的教学和评价新机制。与英美等国著名大学合作筹办教育国际部,培养具有温州精神的国际公民。
 
瑞安市第三中学地图
建校以来,学校继承先贤陈傅良“经世致用”的治学宗旨, “一事一物必稽于极而后已”,不断进取,追求高品质,开创新局面,铸就省级名校,形成了独特的学校文化精神。
 
学校历史
瑞安市三中旧称塘中,即塘下区中学。瑞安市第三中学前身是瑞安县第三初级中学。创办于1956年春,县文教局拨款在场桥小学礼堂后侧建两个教室;8月,经考试招收初中新生100余人,分甲、乙两班。学校行政由场桥小学校长郑日形兼管,按当时初中每班2名教师的编制标准,文教局调派宋维远、林国华、林德贤、沈敬蝶等4人为瑞三初首批任课老师,宋维远任初中教导,负责教学工作,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暂由场桥小学教师兼授。开学不久,校址即迁往海安东门,利用原双穗场场公署旧地,分别改设教室、宿舍、厨房等。春季建造的二个初中教室,划归场桥小学。
 
1957年秋,招收初一新生二个班。9月,县文教局又调派4位教师来校,校长未任,由徐怀珍任教导,负责学校工作。
 
1958年3月,县文教局调杨路禾同志来校主持工作,任校长。上半年,政府拨款在场公署内新建平房一幢,计有4个教室。秋季扩大招生,招收一年级甲、乙、丙三个班,全校学生人数有400人左右。各行各业"大跃进"促使教育事业发展,1958年秋,塘下区小招收附设初中两个班,1959年,区小又招初中2个班;丽岙也办起了华侨中学,招初中一个班。
 
在“大跃进”的年代里,学习推行勤工俭学制度,瑞三初的校门两侧墙上,写着勤工俭学四个近2米见方的大字。学校办农场、畜牧场。由于片面了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度出现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过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1959年,塘下区党政部门规划将仙岩建设成文化区,在仙岩办一所全区行中学,决定海安瑞三初迁校,将塘下区小附设初中班和华侨中学并入。2月,瑞安县委、县人民委员会任命杨路禾同志为塘下中学校长。
 
1960年,塘下中学开始在仙岩建校。当时,瑞三初仍在海安,也名海安中学,华侨中学尚未并入,仍在丽岙。
 
1960年2月,中共瑞安县委任命杨路禾同志为海安中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周光澄同志为海安中学副校长,陈安民同志为华侨中学副校长。4月,中共塘
 
瑞安三中校园夜景
 
下区党委为了加强文教战线的领导,决定由区党委书记李福同同志兼任塘下中学校长,这一年,塘下区小附设初中班的全体学生和海安中学少数学生,到仙岩上课,把仙岩寺做为校舍,同时建造了有十二个教室的教学大楼,师生共同参加建校,一边学习,一边劳动。秋季,除向塘下全区范围内招收初一新生之外,又向瑞安城关招收初中新生。同时,开始首次向塘下区内招收一个高中班,塘下中学的规模空前扩大,有仙岩本部和海安分部,班级总数增到21个班,教职工有80余名。
1961年上半年,仙岩塘下中学新教学大楼建成,丽岙华侨中学于年初并入,暑期,海安分部迁到仙岩,塘中完成并迁校任务。这一年,学校贯彻执行党中央有关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高中停办,上年招入的高一学生,并到瑞中,初中招生减少到三个班。经济 困难时期,流生甚多,再加上部分学生下放劳动,到1962年上半年, 在校学生减少到只有10个班级,教职工人数相应地大大缩减。大致是如此的规模,保持到1966年。
 
20世纪60年代前期,学校开始贯彻《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简称五十条),明确学校工作应以教学为中心,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合理安排教学、生产劳动和生活,党的教育方针得到了较好的贯彻。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红卫兵、造反派组织成立,学校领导"走资派"被靠边站,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大串联,不久,县委派工作组进驻学校,组长王金松同志。学校停课闹革命,处于混乱状况,连续三年,停止招生。
 
1968年4月,复课闹革命,学生陆续回校复课,当时未有正式教材,所谓闹革命,是批判“走资派”,批判“智育第一”、“业务挂帅”、“白专道路”,连学校以教育为主的三中心(课堂、教师、课本)也受到批判,片面强调以社会为课堂,搞开门办学,教学秩序仍然混乱。秋季,仍旧停止招生。
 
1969年,各公社纷纷兴办小学附设初中班,塘下中学解体,大部分教师下伸到各公社附设初中班任教,部分校产随着教师下伸下去,一所全区性的塘下中学更名为仙岩公社中学,只负责招收仙岩公社的学生。秋季,招收两初中班,学制缩短为两年。学校的教学工作由许季康老师负责。
 
1970年8月,蔡振华同志奉调来该校,负责恢复一所全区性中学,校名为“塘下联社五七工农兵中学”(简称塘下联社中学,塘下五七中学,或仍称塘下中学),校址设在仙岩寺,原属塘中的教学大楼划归仙岩公社学校使用。
 
1970年春季,初中招生一个班级,编为第三排。
 
1971年初,原领导宋志恳副校长,主持塘中工作,蔡振华调离。春季继续招初中2个班,秋季招高中2个班,创办两年制高中。
 
1972年,废除校长制,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县委任命塘下区委书记彭克兴兼任塘下联社五七工农兵中学革委会主任。宋志恳为副主任,支持学校工作。金陵、徐怀珍等七人为革委会委员。1974年8月,宋副校长调往温师院,1975年6月,县教育局调叶成庚同志来该校主持工作。
 
1976年,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遭受十年动乱的学校进入复苏阶段。
 
1977年,正式撤消学校革委会,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学校整顿校风、校纪,恢复学校的规章制度,教育事业重新获得生机。自此,高中招生的班级数和学生数均逐年扩大,1978年秋季招生,高中新生4个班,计243人。
 
1978年暑假,校长调任,曹经国同志来校任副校长兼党支部副书记。
 
因校舍拥挤,1975、1977、1979年,塘下五七学校分别招收高中新生两个班,以减轻塘中本部的负担。
 
1981年秋季,高中招生出现危机,原计划录取的四个班新生,大部分没有来校注册,虽然上级教育部门发文重申,坚决不允许初中毕业生“回炉”,但仍有为数不少的初中毕业生不愿读普通高中,致使塘中高中招生班级数又减为2个班。
 
1981年,在塘中历史上是转折的一年。是年夏初,僧人和善男信女在校礼堂(原是仙岩寺大雄宝殿)摆设佛坛,晨钟暮鼓,佛事不段,严重影响和干扰学校教学和生活秩序的正常进行。有关领导部门考虑到仙岩是风景区,因旅游、文物、佛事诸事业的需要,仙岩寺院将重新修建。瑞安县教育局党组和塘下区委商定,决定塘中校址从仙岩寺迁出,在塘下镇邵宅村建造新校舍。从1956年瑞三初建立,塘中经过25年历史,校址几经易地,到1981年校舍仍然是个零,只有在一张白纸上,再绘学校蓝图。
 
在塘下,1981年建北教学楼。1982年、1983年和1984年,分别建学生宿舍、教工宿舍、厨房和南教学楼。1986年再建学生宿舍,1991年和1993年两次建成教学实验大楼,1995年建成体育大棚。1996年,学校占地33.8亩,校舍总面积6210平方米。塘中的校园已初具规模。
 
1984年学校建立实验中心站,以一个中心带几所初中的实验。1996年,校内已建立配有I类标准仪器的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备有两台主机和27台学生机的微机室,作为学生劳动技术课学习操作基地;办了一所安装有一台主控机和56个听力座位的语言室,供学生训练外语听力;学校还购置了摄象机、电视机、录音机、复印机、投影仪、钢琴等等现代化教学设备。
 
1985年,普通高中学制向三年制过渡。翌年,首届三年制高中应届毕业生参加高考,升学率22%,打破了由于初中毕业生中考被重点中学先择优录取,塘中过去二年制高中应届毕业生高考无望的局面。1985年以来,高考录取人数逐步增多,1994年高考,创该校高考历史记录,应届毕业生上线66人,录取55人,上线率47、37%。95年高考上线生66人,录取65人。历年的省高中证书会考成绩,该校在瑞安市的同类中学中名列前茅,成绩喜人。1991年,该校被温州市教委列入继省重点中学之后第二梯队的14所普通高中之一。
 
1987年,根据县控制普通高中,发展职业高中的意见,秋季招生除招收普高2个班外,首次与塘下区乡镇企业联办财会专业职业班一个,学制两年,开创了塘中的职业高中教育。
 
1987年6月,学校举行首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此后,学校教代会形成制度,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充分发挥教职工在办学中的主人翁作用和学校工会的参谋与桥梁作用。
 
1988年,市教委批复同意该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受市教委聘任,教职工受校长聘任。1993年,市教委批准该校在校长负责制的基础上,实施“教职工聘任制”和“结构工资制”,与瑞中、任岩松中学等条件的五所学校率先全面推行“三制”改革。学校一系列重大决策与改革措施,都充分发挥了教代会的作用。
 
1992年,因撤县建市,塘下区中学改名为瑞安市第三中学。塘中的简称也变成瑞安三中。校长赵永生提出以“团结、民主、求实、创新”为新校风,口号是“同心同德、锐意改革,办成市一流学校”。
 
1993年,瑞安市教委对该校进行全面综合督导评估,该校被评为二级,在非重点高中中属于首位。评估组认为:在非重点中学中,瑞安市三中是一所合格的办得好的学校。同年,瑞安市人民政府命名该校为市文明单位。
 
1985年至1995年,学校曾先后被评为市先进党支部、市先进团组织、市工会先进集体、市国情教育先进单位、市文明单位等等;教师戴宗抿、章培基、林月等先后分别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省第五届春蚕奖、省优秀团干部个市十佳青年荣誉称号;学校里涌现了一批市先进工作者、市优秀班主任个市优秀党员的教师。学生参加市各项竞赛亦获得好成绩:1985年中学生科技制作获集体优胜奖,1998年市文化艺术节会演和1990年“三庆”文艺会演,分别获优秀节目演出奖和中学组最佳奖,1990年温州市第九届运动会,翁利海同学的铅球成绩破市记录,1995年中学生篮球赛获男队冠军。珠算成绩最为突出,1992年参加瑞安市中学生珠算比赛,囊括前9名,并代表瑞安参加温州市比赛,1995年参加瑞安市珠算比赛。
 
为积极响应塘下人民以及历届校友对“塘下中学”这一称谓的人文眷恋,体现校名的历史性与地域性,在2011年7月6日下午把"三中"改回为塘下中学,同时成立“塘下中学教育基金会”,旨在动员、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各届校友为塘下中学献出一份爱心!塘下人民凭一镇之力,建成塘下中学教育基金会,将成为一段广为传播的热心教育义举,它将折射出新时期塘下人“达则兼济天下”豪迈胸襟,也必将会推进塘下中学更快更好发展。
 
历届英才
自建校至1996年,学校共毕业学生5782人,其中初中毕业生2190人,普通高中毕业生2563人,职业高中毕业生1029人。校友遍布国内外,不少人在科技教育、行政、工农业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在个条战线上,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各自绽奇葩”。
 
2015年高考,李瑞栋同学被清华大学提前录取。

相信自己能做到比努力本身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