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证样本_毕业证书编号查询

因为有缘我们相聚
成功要靠大家努力

主页 > 毕业证样本图 > 正文

平顶山第一中学毕业证样本

平顶山第一中学毕业证样本图由河南省教育厅、教育委员会统一印制发放,如需查看样本点击【河南省高中毕业证样本】。
平顶山市第一中学创建于1956年春,是平顶山市建校最早的一所中学,隶属于平顶山市教育局,是一所在全市享有崇高声誉的全日制寄宿制普通高级中学,1978年3月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中学,2005年2月被省教育厅认定为首批“省级示范性高中”。学校原址在市区联盟路85号院(市委党校对面,现市实验中学),1993年8月,搬迁到现址(九里山北麓,沿山路9号院)。现址东邻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南接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西临新华区高科技工业园,北依高阳路和漯宝铁路,交通便利,位置优越。
 
 
1953年9月,中南地质局401队千余名队员奉命开赴平顶山进行地质勘探,之后,来自四面八方的数万大军来到这里参加煤矿开发大会战。1956年,正值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平顶山作为全国重点煤矿之一,开始大规模建设,矿区人口达6.9万人。为满足矿工子女接受初中、高中教育的愿望,适应经济发展和建市的需要,河南省教育厅拨款4.5万元,由许昌地区教育局负责筹建平顶山矿区完全中学。筹备人员把东大营民房作为办公场所,在东大营小学进行了第一次招生闭卷考试。1956年9月1日,学校利用落凫山南麓原叶县工农煤矿废弃的20多间破草棚作为教室开始上课,共招收两个高中班,4个初中班,共329名学生。1956年12月,学校搬到五一路西段(现平顶山市印刷厂院内)。1956年底,扩大到7个班,353名学生,教职工25人。
 
1957年3月,国务院第43次会议决定建立平顶山市,学校更名为平顶山市第一中学。随着平顶山矿区开发速度的加快,为适应新的形势,1957年6月,河南省教育厅再次拨款12万元,在西杨村河西筹建市一中第二个校园(现实验中学院),先后建立了两栋二层楼,北楼为教学楼,可容纳19个教学班;南楼为宿舍楼,有38间住房;并建起了大礼堂,在操场两边建起了三栋家属居住的平房。1957年9月,学校搬入第二个校园上课。1961年6月,根据全市教育布局调整,学校初中部、高中部分家,高中部停办,学校更名为平顶山市第一初级中学。1964年7月,平顶山市改为平顶山特区,学校又更名为平顶山特区第一中学,1968年又恢复为“平顶山市第一中学”。1971年恢复了高中部招生,学校又恢复为完全中学,当年招收高中生6个班。
 
建校初期,虽然办学条件较差,但师生因陋就简,不畏艰苦,勤俭办学,并自己动手,通过开办校办工厂改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比较稳定。1957年“反右”整风运动开始后,学生主要精力用于体力劳动,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1962年,党中央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师生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质量相应提高,同年被确定为市里唯一的重点初中。“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受到极大冲击,教学秩序混乱,师资缺乏,正常教学活动不能开展,教学质量降到建校以来最低水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学校也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恢复高考制度后,师生干劲倍增,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很快,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尤其在文体比赛方面的成绩更为突出。1977年,学校被市教育局确定为“市重点中学”;1978年底,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学校被定为“河南省重点中学”;1981年3月,经河南省教育厅验收合格,学校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办好的24所省重点中学之一。之后,学校的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高考重点大学进线率、本科大学进线率、教学质量评估等一直位居全市第一,并被授予“市级文明单位”、“市先进集体”称号。至1992年底,学校有教学班30个,其中初中部6个班,高中部24个班,在校学生1800余人。
 
1993年7月,市政府又投资1500万元在九里山北麓建设了占地面积140亩的市一中第三个校址。同年9月,学校初中部、高中部再次分家,初中部留在原校址,更名为“平顶山市实验中学”,高中部搬迁新址,仍用“平顶山市第一中学”校名,规模为24班,在校学生1500余人。
 
到二十世纪末的几年里,学校在新校址艰苦奋斗,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建起了图书馆,安装了无线电视广播系统,建起了两栋教师住宅楼。教学质量继续保持全市第一,还培养了一大批诸如中央电视台《军事纵横》栏目主持人李娜,以一曲《九妹》唱响神州大地的著名歌手黄鹤翔,著名演员毛孩,著名歌手周鹏等优秀艺术人才。1999年6月被评为“市级文明行业示范点”,1999年10月被授予“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称号,1997年12月,被评为“省级文明学校”、“省级卫生先进单位”。2000年8月,被授予“省级安全文明校园”称号。
 
 
进入新世纪,在“科教兴国”战略方针指引下,国家做出了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决策。2000年9月,以校长顾亮、书记高柳生为主要领导的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后,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以“三风”建设为重点,以教学创新为突破口,凝聚师生力量,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校风建设,领导班子提出“文明、和谐、务实、创新”八个字。教风建设,提出“严、实、细、活”四个字。学风建设,提出了“勤奋、持恒、博学、精思”八个字。经过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形成了“校风正、教风严、学风浓”的良好风气。
 
在教学上坚持“一心一意抓教学,理直气壮抓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抓好教学常规落实、教学环节管理,重视教学创新。一是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学校坚持根据学生初中升学情况平均分班,不分快慢班和重点班,新生分班时采用电脑派位,实行“阳光操作”,邀请学生家长、任课教师代表和新闻媒体参加;二是在开足开满国家规定课程的同时,增加选修课、德育课,开设语文、英语阅读写作课、英语口语课,完善以研究性学习为重点的综合实践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四是改革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注重从思想道德、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衡量学生成绩,从师德修养、科研成果、课堂效果等方面评估教师业绩。
 
在教师培养上鼓励、支持教师通过自学、进修等途径取得双学历或更高学历,并通过以老带新、教学基本功大赛等途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到2005年底,教职工246人,其中特级教师8人,中学高级教师85人,国家级骨干教师3人,省级学科带头人9人,省级骨干教师12人,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2人;省级优质课教师28人,市级优质课教师32 人,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8人。
 
2001年8月,在市政府和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征地60余亩,投资1500万元建设了西校区,新建综合教学楼一幢、学生公寓2幢、学生食堂2个,使建筑面积达到60000多平方米,办学规模扩大到48个教学班,在校生达2600名。另外,学校整修了1#教学楼,建起了百米文化长廊,兴建了5#、6#青年教师公寓、7#学生宿舍,改建了学校大门和门内广场,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同时,又添了大量的教学设备、设施。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千兆校园网;使图书馆藏书达到16万册;投资300多万元装备了12个高标准理、化、生实验室以及两个功能齐全的多媒体讲座厅和学术报告厅,为每个教室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2005年底,学校有62个教学班,在校生3820人,其中高一22个班1409人,高二20个班1151人,高三20个班1260人,学校占地面积达到216亩。
 
五年中,学校重点大学进线率、本科大学进线率、教学质量等一直位居全市第一,共有15名学生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培养出三名全市高考状元,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省级基础教育教学实验基地”、“省级办学管理规范化学校”、首批“省级示范性高中”等荣誉。
 
 
50年艰苦创业,50年风雨兼程。50年来,学校虽四迁校址,五易校名,但几代师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使学校不断取得成就,高考重点大学进线率、本科大学进线率、教学质量测评等一直保持全市第一,连续多年获得平顶山市“晨光”杯体育活动高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和平顶山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以雄厚的师资力量,优美的教学环境,先进的办学设施,出色的管理经验,丰硕的办学成果崛起于鹰城,驰名中原。成为平顶山市基础教育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发挥着良好的示范作用。
 
“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时值国家大力发展优质高中教育的大好机遇,学校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向科学管理要质量,抢抓机遇谋发展,与时俱进铸辉煌”的发展思路,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管理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十一五”期间,占地面积300亩,理念前瞻,设施先进,管理一流,特色鲜明,学术活跃的现代化新一中,将展现在鹰城大地。充满自信的一中人一定能描绘出明天更绚丽的篇章,托起明天更辉煌的太阳!
 

相信自己能做到比努力本身更重要!